fbpx
  • 首页
  • 部落格
  • 【网络心理学:Facebook vs. Instagram】– 盲目自我、真实自我、开放自我?

【网络心理学:Facebook vs. Instagram】– 盲目自我、真实自我、开放自我?

2019-10-30
1️⃣. 真实时代 = 虚拟时代❓

现今世界是一个真实时代;也是一个虚拟时代。平时发生的日常事务,如今也能在网路中看见,举例来说,以前买件衣服需要去商场亲自挑选、试穿,但现在有了科技的支持,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在线上选购自己心爱的衣物。究竟网路科技为人来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或者说,网路科技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2️⃣. 网路改变人类的生活形态❓

网路与科技的兴起逐渐改变人类生活形态,同时影响人类的行为动机,尤其是网路平台上的自我展演,更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由于网路中介了人类的生活,许多学者、专家开始研究网路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而我们则从网路心理学(cyberpsychology)方面探究各种社会事件。

3️⃣. 科技的介入,令沟通真的变少了❓

近年来,即时通讯软体的蓬勃发展已经超越过去以邮件传递、电子论坛、Forum参与的形式,成为现代人沟通的重要媒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动,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也表示着我们正与他人传达共同讯息、观念和态度,建立共识或获得意见的调和。换言之,沟通是双方或三方意见交流的过程,透过沟通,建立一个相对等的共识,满足彼此需求。

以前人与人的沟通模式多属面对面发言,但现在有了通讯软体,许多人即使见面也未必选择直接对谈,反而享受于行动装置内的娱乐世界。网路的出现确实提供人类更多发言机会,让人们更善于表达自己,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表意见的人也能够暂时躲在通讯软体身后与他人交换意见。

4️⃣. 即时通讯可降低焦虑、紧张❓

即时通讯软体WhatsApp、Line、WeChat的应用也未必是件坏事,这是因为胆怯者或不善于表达意见者可以藉由这类平台改善自身沟通方式,降低焦虑、紧张。即时通讯软体并不会减低人类沟通次数,只是换个平台、换个模式进行发言,或许有些人能够从网路上获得愉悦、认同,因此网路沟通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

一班朋友出门聚餐,当美味佳肴捧到桌前,大家第一个举动就是「先拿起手机拍照」,随后上传打卡Facebook、Instagram,「手机先食者」成为无可阻挡的趋势,而这样的趋势也能在朋友聚餐中产生共同话题,进而衍生沟通的意义。

倘若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太喜欢和他人交流,即使他与一班朋友在外,也不见得会主动与他人搭话,反而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会主动拿出手机找寻当下话题,这时候沟通与交流也就开始产生。以网路心理学的角度诠释此现象,即时通讯软体并没有降低人类的沟通机会,反而是关于个人的心理状况,即是现代人为何喜欢在网路上发言胜于线下沟通。

5️⃣. 盲目自我,眞实自我,开放自我❓

在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人独特、稳定的行为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Rogers指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actual self)与理想自我(ideal self),前者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也就是当下的自己;而后者是指个体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进而改变自身外貌,包括微整形、健身、瘦身等,甚至进行一系列的形象管理。

我们可以将人类性格进一步划分为盲目自我(blind self)、真实自我(actual self)和开放自我(open self)。盲目自我是指自己看不见,但他人却一目了然的区域,也就是说自身容易忽略的习惯;真实自我就是当下的自己,每个举动都是拥有个人意识的行为;开放自我则是指他者都看得见的区域,包括个人行为、态度、想法,但开放自我的性格很容易造成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自我。换句话说,个体将会公开让大家看见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6️⃣. Facebook vs. Instagram❓

各个社群媒体都存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比方说Instagram是以视觉为主的社群,它更能够承载与展现个体特色,因此许多人使用Instagram作为建立个人认同的重要工具。大部分的Instagram用户拍了照片之后,使用各种编辑软体进行修图,再搭配些许文字叙述,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其实,很多Instagram用户非常重视他人给予的「like」,这个like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建立认同的重要来源。透过这些点赞,Instagram用户会觉得自身被他人看见,被他人重视,从而建立个体的自信心。把角度转移到Facebook,Facebook比较倾向于「真实我」的社群平台,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因此不需要在网路上特别包装自己。

#网络心理学 #虚拟时代
#盲目自我 #真实自我 #开放自我
#LoooKLearni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