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 Home
  • Blog
  • 【網絡心理學:Facebook vs. Instagram】– 盲目自我、真實自我、開放自我?

【網絡心理學:Facebook vs. Instagram】– 盲目自我、真實自我、開放自我?

2019-10-30
1️⃣. 真實時代 = 虛擬時代❓

現今世界是一個真實時代;也是一個虛擬時代。平時發生的日常事務,如今也能在網路中看見,舉例來說,以前買件衣服需要去商場親自挑選、試穿,但現在有了科技的支持,人人都能隨時隨地在線上選購自己心愛的衣物。究竟網路科技為人來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或者說,網路科技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2️⃣. 網路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

網路與科技的興起逐漸改變人類生活形態,同時影響人類的行為動機,尤其是網路平台上的自我展演,更是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由於網路中介了人類的生活,許多學者、專家開始研究網路科技對人類的影響,而我們則從網路心理學(cyberpsychology)方面探究各種社會事件。

3️⃣. 科技的介入,令溝通真的變少了❓

近年來,即時通訊軟體的蓬勃發展已經超越過去以郵件傳遞、電子論壇、Forum參與的形式,成為現代人溝通的重要媒介。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當我們與他人溝通時,也表示著我們正與他人傳達共同訊息、觀念和態度,建立共識或獲得意見的調和。換言之,溝通是雙方或三方意見交流的過程,透過溝通,建立一個相對等的共識,滿足彼此需求。

以前人與人的溝通模式多屬面對面發言,但現在有了通訊軟體,許多人即使見面也未必選擇直接對談,反而享受於行動裝置內的娛樂世界。網路的出現確實提供人類更多發言機會,讓人們更善於表達自己,一些平時不善於發表意見的人也能夠暫時躲在通訊軟體身後與他人交換意見。

4️⃣. 即時通訊可降低焦慮、緊張❓

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Line、WeChat的應用也未必是件壞事,這是因為膽怯者或不善於表達意見者可以藉由這類平台改善自身溝通方式,降低焦慮、緊張。即時通訊軟體並不會減低人類溝通次數,只是換個平台、換個模式進行發言,或許有些人能夠從網路上獲得愉悅、認同,因此網路溝通對他們來說是必要的。

一班朋友出門聚餐,當美味佳餚捧到桌前,大家第一個舉動就是「先拿起手機拍照」,隨後上傳打卡Facebook、Instagram,「手機先食者」成為無可阻擋的趨勢,而這樣的趨勢也能在朋友聚餐中產生共同話題,進而衍生溝通的意義。

倘若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太喜歡和他人交流,即使他與一班朋友在外,也不見得會主動與他人搭話,反而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會主動拿出手機找尋當下話題,這時候溝通與交流也就開始產生。以網路心理學的角度詮釋此現象,即時通訊軟體並沒有降低人類的溝通機會,反而是關於個人的心理狀況,即是現代人為何喜歡在網路上發言勝於線下溝通。

5️⃣. 盲目自我,眞實自我,開放自我❓

在心理學上,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人獨特、穩定的行為模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 Rogers指出,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actual self)與理想自我(ideal self),前者是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真實感覺,也就是當下的自己;而後者是指個體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需求,進而改變自身外貌,包括微整形、健身、瘦身等,甚至進行一系列的形象管理。

我們可以將人類性格進一步劃分為盲目自我(blind self)、真實自我(actual self)和開放自我(open self)。盲目自我是指自己看不見,但他人卻一目了然的區域,也就是說自身容易忽略的習慣;真實自我就是當下的自己,每個舉動都是擁有個人意識的行為;開放自我則是指他者都看得見的區域,包括個人行為、態度、想法,但開放自我的性格很容易造成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自我。換句話說,個體將會公開讓大家看見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個體。

6️⃣. Facebook vs. Instagram❓

各個社群媒體都存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比方說Instagram是以視覺為主的社群,它更能夠承載與展現個體特色,因此許多人使用Instagram作為建立個人認同的重要工具。大部分的Instagram用戶拍了照片之後,使用各種編輯軟體進行修圖,再搭配些許文字敘述,把自己打造成「網紅」。其實,很多Instagram用戶非常重視他人給予的「like」,這個like對他們來説是一個建立認同的重要來源。透過這些點讚,Instagram用戶會覺得自身被他人看見,被他人重視,從而建立個體的自信心。把角度轉移到Facebook,Facebook比較傾向於「真實我」的社群平台,因為身邊的朋友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因此不需要在網路上特別包裝自己。

#網絡心理學 #虛擬時代
#盲目自我 #真實自我 #開放自我
#LoooKLearni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