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kc_row use_container="yes" force="no" column_align="middle" video_mute="no" _id="171032"][kc_column width="12/12" video_mute="no" _id="898739"][/kc_column][/kc_row][kc_row _id="708480"][kc_column width="12/12" video_mute="no" _id="954721"][kc_column_text] [/kc_column_text][/kc_column][kc_column _id="564474"][kc_column_text _id="903968"] 面對艱鉅的任務,你會選擇獨自處理,還是以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希望有其他人一同分擔,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你又有否想過,團隊合作反而會導致效率與工作動力降低呢?在法國工程師Max

[kc_row use_container="yes" force="no" column_align="middle" video_mute="no" _id="171032"][kc_column width="12/12" video_mute="no" _id="898739"][/kc_column][/kc_row][kc_row _id="708480"][kc_column width="12/12" video_mute="no" _id="954721"][kc_column_text] [/kc_column_text][/kc_column][kc_column _id="564474"][kc_column_text _id="903968"] 「工作壓力超大,我第一天就嚇到想辭職了。」 一位剛成為職場新人的朋友向我大吐苦水。經歷四年的苦讀,帶著琳瑯滿目的成績表,以為自己準備充分——結果,老闆的一句:「請你think

?50+ Webinars conducted to organiz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90+ Hours & 25 Topics customized sessions provided to address

早前獲得『港故仔』的邀請,想跟我們的創辦人做一個專訪,講下香港仔的故事。 認識Frankie和Mills 一段時間,但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創業的過程,經歷了這麼多風浪, 更加不知道Frankie 和 Mills 細個都是在公屋長大,仲住得好近?。 認識他們多了,更加感受到:每一個 “人前” 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無盡的汗水和淚水。 Frankie 和 Mills 創業的驚濤駭浪: 公司被收購 ➡️ 損失慘重 ➡️

日前本港深度旅行家項明生被發現在自己的Facebook 下留言支持自己,自己說「項生鬧得好寫得好」、年輕人不負責任云云,據說更在一夜之間流失1000 個訂閱讚好(According to 連登),各大KOL也爭相模仿項明生的自問自答,一時之間(留意,真的只有一時)成為眾人的話題。(順帶一題,此Comment 出現前幾小時王貽興才剛隔空揶揄項先生為「雙面人」。到底是巧合,還是有跡可尋呢?) 一個Comment為何能引起各界迥響?除了一句「年輕人就係對自己行為不負責任」激起年輕粉絲的憤怒,筆者認為當中和新世代的行為模式有關 - 作為一個組織心理學家,有見不少職場老手(指的是在座各位都在崗位上都熟能生巧,不是你的年紀,絕對不是),奈何在面對新一代下屬時屢屢碰釘,難以理解他們的處事方式乃至責任感。或許大家能透過從「項明生事件」,了解到新世代員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 – 著重真確性。 根據Don Tapscott 的N世代研究當中,其中兩個新世代的特質分別是「查證」和著重「誠信」:新世代凡事存疑,習慣查證網絡資訊的真偽,亦期待他人是誠實和透明。不難想像,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的真確性就變得更為可貴。而生於網路世代的一群更視之為重中之重。由網民的反應亦可以見到,比起說年輕人不負責任,項先生的「自我Comment」更令人咋舌。 乍聽之下可能你會想:求真不是每個人都會嗎?的而且確,分別就在於程度上 – 可能有一些我們職場習以為常的工作,如果上司只是一句「做左幾十年都係咁,你跟我講去做啦」,可能會令新入職的同事懷疑「係咪真係得架?」試想想,他們十六年的校園生活正正是以分辨對錯論高下,加上生活於資訊爆發的年代,他們沒有懷疑精神才不正常吧。 故此,在交帶新世代同事工作時,比起直接要求他們去做,我們可以嘗試先解釋,讓他們了解做法背後的原因;如果有一些工作是比較難去解釋(例如一些新嘗試),可以說「我們先試試這樣做,之後再看看成效如何吧」。相信同事不僅會更信服,更可以藉此培養他們。

近日肺炎橫行香港,唔單止口罩、消毒酒精、厠紙、米及漂白水被搶購一空,就連ZOOM,都突破左下載紀錄。無他也,因為大學小學都突然online-classroom, video conference, online-learning. 我的企業客戶蜂湧來電查詢可有online的培訓課,突然全香港大人小孩都進入了Digital Learning的年代。 傳統企業學習模式,皆以培訓課程為主,眾人齊集在培訓室,或半日,或一天,由專業人士講授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及技巧,課程完結離開時講求take home message。企業或會開放予同事自發性報名(翏翏可數)或更常見由老闆靈犀一指的「點名」而來,同事當然沒有興趣在課前了解內容,時有連課程名稱也還沒清楚,有如在夜店喝茫了隨便走進厠格坐下便昏死過去一般,旨在養好精神好回家。培訓導師同時要應付主辦單位的百般要求,這個詞不能說,那個技巧我們的同事會了請你講最新的(Really?! ),不然就先將講義發過去給好好評閱一下,再把圖表相片一大堆換個天翻地覆,叫你遊戲要盡量減少,但最後還是要你互動生動有趣,笑聲成了培訓效度的指標。實情是來上課的沒學習動機,來講課的拼命講,逐成為今天的常態。 那Digital Learning更有效嗎﹖ 基於不同原因,或提高學習成效,或追趕潮流,或要交新Ideas俾老闆,各大企業人資逐發發展DL。有人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改革企業傳統學習方式,需大興土木,先置ipad,後買iMac,再加一個7位數字的內聯網學習平台,不單誠意滿滿,而且「水力」也充足,但若論「善其事」,筆者以為「人」還是成功的關鍵。 事必先正名始能準確無誤,DL於維基百科中的解釋為”Digital learning is any type

身處疫情,我們如何覺察和調節自身的情緒? 一個令香港人憂心忡忡的新年,除了驚聞一代籃球巨星高比拜仁突然墜機的噩耗,武漢肺炎疫情越演越烈,香港市民都陷入了一片恐慌當中。這次武漢肺炎不單單是一個身體上的傳染病,心理上的傳染顯得更嚴重。 隨著每天各平臺的瘋傳,人們的議論,和市面上對於物資的搶購,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察到,我們這些天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情緒。 這段非常時期,大部分人都留在家中,每隔5至7分鐘就會看一次手機,在WhatsApp轉發真假難辨的『內幕消息』,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 當中的資訊是真是假,無人得知,但時刻暴露在負面的資訊中,直接牽動著我們的情緒。明明知道不斷追看疫情的最新進展,使人越看越焦慮,但就是不能控制地去追看。 [caption id="attachment_5261" align="aligncenter" width="786"] 口罩難求[/caption] 面對家裏的口罩一日一日減少,心情變得越來越緊張,當口罩真的用完了,難道真的要用蒸餾水樽當口罩嗎?如果沒有這個勇氣,就唯有緊貼Facebook口罩供應的動向,一見到Facebook可以訂口罩, 便立即在下面留言:"兩盒please",由最初口罩的原產地是「日本製」,到後來的台灣,泰國,菲律賓以至印度,都一一留了言。可是,得到的回應是沒有回應, 最後終於等到有一個回應,回覆是:"Waiting List" 。努力了數天,還是買不到口罩,感到很沮喪。 因爲家中有小朋友,當得知今天有口罩供應,早上7:00am便出門排隊買口罩,可是還是買不到,因爲有人通宵排隊。當朋友知道我的難處,主動WhatsApp我,給我們一盒口罩,她這種雪中送炭,簡直是喜從天降,很感動。 短時間經歷著各種強烈的情緒讓人感到很累,我們希望透過以心理學的角度,讓更多的人覺察自己的情緒,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並調節好情緒。身體被病毒威脅,不讓精神再過多地受負面情緒掌控。

We wish YOU a GREAT 2020 ahead! May your heart be full of Peace and Love!❤️❤️ 2019 has